2000字范文,分享全网优秀范文,学习好帮手!
2000字范文 > 中考满分作文技巧:如何写好人物对话

中考满分作文技巧:如何写好人物对话

时间:2021-01-01 22:27:55

相关推荐

中考满分作文技巧:如何写好人物对话

人物对话如何贴上性格标签?

在对话描写中让人物说“自己”的话,保证语言个性化,是写活人物的一个关键。老舍先生曾经说过,描写人物对话要做到“话到人到”,即人物一张口,其性格就立现,其形象就栩栩如生展现在你面前。比如大家熟知的红楼梦,当中描写王熙凤出场那一段。就能够很好说明这一点。要做到这一点,方法只有一个,那就是让人物说“自己”的话——具有鲜明个性的语言。

01

说符合自己职业特点的话

一般而言,工人的话较为直接、爽快,农民的话较为通俗、朴实,商人的话较为伶俐、圆滑,知识分子的话较为文雅、委婉……这些都表明,人物说话都带有自己明显的职业习惯、职业特点。

下面的对话描写就具有这方面的优点。

例① 我大声问道:“叔叔,爷爷的话刚说完,你干吗这样性急呀?”“军令如山倒嘛!”叔叔正了正军帽,“怎么,你不要去吗?”

这段描述中,叔叔将“爷爷的话”视为“军令”,是典型的军人辞令,另外,简短、有力的话语,使一个雷厉风行的军人形象呼之欲出。带有职业性特色的用词,带有职业性特色的语气语调,就是典型的个性化语言。这就是例①给予我们的有益启示。人物的语言要体现出人物的性格。反过来人物的性格是由人物的语言充分地表现出来。所以说才有言为心声,这样的说法。心中所想,口中所述,恰恰就塑造出来一个人物的性格。

02

说符合自己兴趣修养的话

言谈见兴趣,言谈显修养。一定的话题,一定的思考角度,反映在对话中,就是语言个性化的体现。下面且看一例:

例② 我呆呆地站在教室门口,同学们围了上来。张兵说:“你闯祸了,等着挨罚吧。”丁华说:“不怕,只要你自己不承认,谁知道是你泼的水呢?”赵洋凑了上来:“我看你还是快去认错吧,‘坦白从宽,抗拒从严’嘛……”李强打断他的话:“那岂不成了自投罗网不打自招了?”黄一光一拍脑袋嚷道:“龙龙,有办法了!你干脆脱了衣服,背上一捆木棍去找老师。他看你‘负棍请罪’,就一定会原谅你的……”同学们哈哈大笑起来,我却哭笑不得。

上述片断中,观其对话,就可窥测出有人爱开玩笑(如黄一光),有人爱咬文嚼字(如李强),有人常心存侥幸、不敢承担责任(如丁华),有人诚实坦白、爱说真话(如赵洋)。而人物的学识修养,从成语的使用上,可知黄一光和李强更胜一筹。“听其言,知其人”,这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。

03

说符合人物性格特征的话

具有一定性格特征的人,总具有“这一个”的人物语言。注意从抓人物性格特征入手,来描写人物语言和对话,能有效解决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众口一词的问题。

性格抓得准,语言写得鲜明,人物形象就会栩栩如生,呼之欲出。下面就有一个成功的范例:

例③ 母亲急忙拿出了那把伞,递给我:“给你打着,也能挡雨。”我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滋味,冷冷地吐出几个字:“我不要。”她望着我:“你就这样淋着上学,会生病的。”“这把破伞,谁要?”“你……”母亲叹了一口气,“你就将就着点吧,我这时给你买伞也来不及了。”

上述这段话中,母亲关心的是孩子的健康(“会生病的”),孩子关心的是自己的面子(“这把破伞,谁要?”),对话完全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:孩子爱慕虚荣,母亲爱心似海。

努力追求人物语言的个性化,使笔下的人物以鲜活的语言立在读者面前。

对话描写,活用这4种形式,才能煮出一桌“好饭菜”

追求对话描写形式的灵活化、多样化,必须首先明确对话描写的基本组成部分:它常常包括“引语”和“提示语”两部分。

所谓“引语”,就是指引用的人物原话,书面上写在引号之内的内容。

所谓的“提示语”,则在引号外交代了说话者及其情态,其标点符号使用多有变化。

二者的位置不同,就决定了对话描写的形式的不同。下面,就来说说对话描写常用的几种基本形式。

01引语在后,提示语在前,这时用冒号

例① 我气得哭了起来。他们见状,愣了一下,徐明明边退边说:“哇,掉‘金豆豆’了。形势不妙,我们溜吧!”于是一哄而散。我却得意地抬起头来:“哼,这群胆大包天的调皮分子,其实也有胆小如鼠的时候。”

例①中两处对话描写语句均采用“提(提示语)前引(引语)后”的形式,有强调提示语内容之意。以例中原文而言,分别强调了话语是徐明明“边退边说”和“我”“得意”地说的。

02引语在前,提示语在后,这时用句号

例② 我急忙丢下书包,向内屋跑去。“是锋儿回来了吧?我昨天晚上梦见你,你今天就回来了!”我一进内屋,母亲正艰难地从床上坐了起来。“妈……”我不知说什么才好。“那双棉鞋合脚吗?脚没冻着吧?”没等我坐下,母亲就急切地问。

“引前提后”式对话描写有强调人物语言之意,多用于人物接话很快的对话中,也可用于先闻其声后见其人的描写中。例②中,母亲的前一段话是在“我”还没有见到她本人时她就开始说了,后一段话将话语前置,通过强调其话语突出表现她对“我”的关心。

03提示语出现在两次分段陈述的

引语之间,这时用逗号

例③ “班长,我一个人扫这么大块地方,来不及的。”周玲委屈地嘟囔道,“她们仨才擦一块黑板……”“怎么,不服从我分配?”我向她投去轻视的目光,“到底你是班长,还是我是班长?任务该谁分派呀?哼!”

上面“提中间、话两边”的形式,常用来表明人物在说话中有了停顿后,听话者这才注意起说话人的相关情况(如说话时的动作、神态、音量等),然后又接着听其言。

有时也说明说话中间有了较长的停顿,或叙述者有意用这种形式强调人物的前半部分话语。比如例③中就有强调周玲嫌任务过重(“这么大块地方”、“来不及的”)和“我”批评她不听分配(“怎么,不服从我分配?”)之意。

04省略提示语,只有引语

依据上下文完全清楚哪句话是哪个人说的,或者不必要点明话语的叙述者而只知大略即可,这时常运用省略提示语的作法。

例④ 老爸拿出一个奇怪的仪器,弟弟惊奇地问:“爸爸,这是什么?”“我知道,我知道!”我抢着说,“是‘追踪器’!”“真的呀?爸,快点显示,快点!”“别慌。”爸爸拿起电话,“喂,老张啊,你在哪里?”“我……我……”“别急,慢慢说吧。喂,听见了吗?”

上述这些话中,有些话语没有直接点明说话者,但读者根据上下文理解完全清楚话出自何人之口:“真的呀?爸,快点显示,快点!”是弟弟在说,“爸”一词即已暗示;“我……我……”是老张在回话,因为上文中“老张啊”即已明示。这样安排,使行文简洁明快。

以上就是对话描写的四种基本形式,为了追求对话描写形式的灵活化,我们应该根据实际需要,合理地选用(一般是综合运用)不同的方法。

融合其他描写,“对话君”才能演好“3D电影”

写活人物对话,除了精选符合表达者的身份、性格和心理活动的话语内容之外,最重要的就是借助“融合”的方法,即要结合其它类型的描写。下面,就融合的有关内容和方法问题谈一谈。

01融合表情神态描写

每个人说话时的表情神态并不相同,同一个人在不同时候说话的表情神态也不相同。若能一方面写人物的语言,一方面写出人物说话时的表情神态,两相结合,一个鲜活的形象往往就会呈现在我们面前。

读了《孔乙己》,谁也不会忘记孔乙己“涨红了脸,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”时争辩“窃书不能算偷”的模样,从而深切感受到他内心的羞耻和争辩的可笑。

下面是一位同学运用这种写法后的描写片断:

例① “奶奶奶奶,你跟我说说你小时候的事儿嘛!”亚辉瞪大眼睛,哀求道。“唉!”奶奶的眼神突然变得凄然,嘴唇抽动了几下,“那时候日子苦啊!”

上面例子中,“瞪大眼睛”与“奶奶奶奶”的急促呼喊结合,写出了一个天真孩子的热切希望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,从眼神和嘴唇写出了人物的表情神态变化,将其作为提示语置于话语之间,极生动地表现了奶奶回忆往事的痛苦心情,为文章增色不少。

02融合体态动作描写

生活中各人说话时体态动作都带有鲜明的个性化特点,既展示人物的语言,又展示人物说话时的细小动作,二者搭配使用,能使读者听其言,想其行,会其意。

《谁是最可爱的人》中有这样的话:“他又把雪放到嘴里,像总结似的说,‘我在这里流点血不算什么,吃这点苦又算什么哩!’”自然地“放”,随口地“说”,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有机结合,一个以苦为乐的高大形象顿时矗立在我们面前。

有位同学经过细致观察后作出了形象的描绘:

例② “石磊,好久不见啦。你到哪里去了?”我对迎面而来的那个人说道。他抬起头:“噢,原来是你呀!”连忙伸出右手,半途中又缩了回去,两只大手兴奋地搓着。

此例中,石磊的惊喜、兴奋与拘束被表现得淋漓尽致,“伸出”、“缩”、“搓”一连串动作极具个性,语言、动作描写两相结合使人物形象呼之欲出。

03

融合音量色彩描写

在描写语言时,如果能描绘出表达者说话时的语气语调,音量的轻重、高低、急缓等,语言表达的形象感会更强。这是因为,人物说话时的语气语调等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他的个性和心理。用之得当,文自生辉。

例如《我的叔叔于勒》中这样写道:“他低声地对我母亲说:‘真奇怪!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?’”以“低声”突出了父亲的惊慌、担忧,又渲染了对话时的紧张气氛,增添了可信可感度。

看下面一例:

例③ “谁呀谁呀?”门里头有人大声嚷嚷。“是我,请开门!”张老师说。打开门来,他的眼睛还在盯着书本,口里嘟哝着:“没见人家烦着吗?”“有什么烦的呀?”张老师笑着问。“噢……是您!”那声音变得慌乱起来,“张老师……我这题……对不起啊!”

这段描写中,作者细写了人物的音量色彩变化,“大声”、“嘟哝”、“慌乱”等词将人物从不耐烦到尴尬的心理变化过程刻画得活灵活现。读者完全想象得到当时的情形,耳边似乎还能听到人物的声音。

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,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。
网友评论
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站立场。